观焦点:血制品需求激增!卫光生物2280万收购“资不抵债”的亏损单采血浆站

近期,社交媒体频传多地医院出现静注人免疫球蛋白(简称“静丙”)缺货现象,部分省市血液库存量已经低于警戒线。

市场需求旺盛之际,血制品企业端的操作同样频出。

既血制品龙头企业华兰生物(002007)获批在河南省三地设置单采血浆站后,卫光生物(002880)于1月9日晚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安康回天单采血浆站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标的公司”)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据公告显示,卫光生物拟用2280万收购资不抵债的亏损血浆站,此举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。

2280万元收购亏本血浆站

据卫光生物公告显示,截至2021年12月31日,标的公司资产总计878.33万元,负债总计918.08万元,处于“资不抵债”状态。

从业绩层面来看,截至2021年12月31日,标的公司营收为82.32万元,净利润亏损35.52万元;截至2022年8月31日,标的公司营收为12.6万元,净利润亏损34.58万元。

标的公司持续处于“亏损”状态,公司2002年前8个月的营收总量仅相当于2021年全年的15.31%。

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,标的公司的表现并不健康,卫光生物又为何要为此付出2290万元?

对于此次股权收购,卫光生物在公告中表示,“本次收购标的公司80%股权,有利于公司开拓血浆资源,进一步提高采浆规模,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,增厚公司业绩,符合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规划。”

卫光生物同时对资金来源进行表示,“本次收购所需资金为公司自筹资金,不会对公司财务及经营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,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。”

市场人士向和讯财经表示,单采血浆站处于血液制品产业链上游,浆站数量是采浆量的基础,对于中游血制品企业的产能有着重要作用,但血浆站资源稀缺。卫光生物此举正是意在血浆站。

行业需求激增 浆站资源稀缺

血制品包含人血白蛋白、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,在医疗急救及特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当前,血制品企业加大血浆站建设、收购的背后与行业火热的需求不无关系。

据统计,2021年国内28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单采血浆站共采集血浆约9455吨,较2020年增长约13.4%。但实际血浆需求量保守预计超过14000吨,超过行业总采浆量。

近期,疫情管控放开后,各地对于免疫球蛋白的需求进一步旺盛。据媒体报道,部分地区往常650元左右/瓶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现在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2200-2400元/瓶,涨幅已经超过200%。

浙商证券(601878)孙建在研报中表示,“疫后复苏,医院患者就诊量恢复,手术量增长有望带动相关血制品需求增加。 ”

血制品需求正在快速攀升,血制品企业的浆站数量增加却不多。

2001年起我国就不再新批血液制品企业。近几年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,就包括血浆站设立审批和管理制度。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新设浆站门槛高,仅天坛生物(600161)、上海莱士(002252)、华兰生物、泰邦生物、派林生物、中国医药(600056)等13家集团或企业满足资质。

据浙商证券研报对于头部血制品企业的统计,2019-2022H1期间,天坛生物新获批浆站数量为33个,派林生物为24个。其余头部企业的新获批浆站数量则多为个位数,其中华兰生物4个,博雅生物(300294)2个。

在新增转运营的浆站数量方面,天坛生物10家,派林生物16家,博雅生物1家,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均没有转运营新增。

新增血浆站多为行业绝对龙头企业所占据,对于卫光生物而言,行业竞争压力将进一步提升。

据卫光生物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,公司目前拥有8个单采血浆站,单站平均采浆量超过50吨,采浆量呈逐年增长态势。

在新增采浆站门槛高的当下,通过收购是不少中游企业扩充血浆站数量的重要途径。倘若卫光生物收购成功,将扩大企业的整体产量,不过与头部企业相比,浆站数量上的绝对差距仍然客观存在。

关键词: 卫光生物